郑晓华:书法是流传千年的“中国故事”
山东省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,曲艺作家、评论家孙立生在发言中提到了《论语》中的一句名言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以此解读艺术工作者与观众的关系。
傅谨:戏剧传承保护要警惕“假古董”
范玉刚: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时尚
中国文联第十一届主席团委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表示,在尼山脚下谈“两创”,自己首先想到的当前的文艺作品中的“现代君子之风”。
上世纪90年代,阎肃创作的《雾里看花》一词经由孙川谱曲、那英演唱之后,火遍大江南北。“雾里看花,水中望月,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。涛走云飞,花开花谢,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。烦恼最是无情,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……”
孙立生曾受中国曲艺家协会等部门之约,参与了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《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》的编著,为此而阅读、整理了与其相关数以千计的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艺谚艺诀,从而愈发认识到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不仅是贯穿于中国艺术成长、发展的过程,且在数千年艺术创造者的艺术实践与其受众的磨合中,衍生出“要想好,颠个倒”“不隔语,不隔音,更要紧的是不隔心”“一方水土一方人,惟有乡曲最赢人”等创新思维与理念。
在尼山艺术论坛举办前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全国书法篆刻名家精品展在尼山讲堂开幕,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、秘书长郑晓华在致辞中指出,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,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,肩负着记录历史、反映时代的使命,抒发情志、感悟生活的功能,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“两创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范玉刚
论坛现场
作为中国当代戏剧(戏曲)研究领域成果最为丰硕和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,傅谨在此次论坛关注的焦点是“非遗语境下的戏曲传承”。傅谨说,新世纪以来,戏曲行业因非遗事业迅速发展而受惠良多,从政府部门的观念变化到文化部门的机构设置、经费保障上,都为戏曲,尤其是大量濒危剧种,提供了如雪中送炭般的扶持与保护。但由于在短时间内就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项工作,也存在“重申报、轻保护”的现象,许多类似“仿古建筑”的新兴剧种进入非遗名录。
对于什么是戏剧传承保护里的“仿古建筑”,傅谨说,如果以建筑为参照,在文物部门,对作为文物的古建和仿古建筑之间的分野非常清晰,尽管各地的仿古建筑也可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国家文物局却不会列其为文物保护单位;就像张大千临摹的古代绘画确实有价值,却不是文物。让仿古建筑及绘画的摹本进入文物行列的唯一界限,就是“时间”,所以“清中叶”作为“传统戏剧”的标准之一,原本是很有道理的——遗憾的是从第一批遗产名录评审时,这条标准就被搁置了。在目前的国家级非遗名录里,“传统戏剧”门下有差不多40个左右诞生时间远达不到“传统戏剧”标准的剧种,堂而皇之地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。它们都是以仿古建筑的方式创造出来的,严格地说都只是“假古董”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传统文化如何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内在“驱动力”?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,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吴可畏在论坛上发言时,以著名词作家、剧作家阎肃的创作生涯为例,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语境转化始终是阎肃创作的重要“内在驱动力”之一,在歌剧《江姐》、京剧《红灯照》的剧词创作中,在“京歌”《北京的桥》《前门情思大碗茶》《唱脸谱》的创作中,在军旅歌曲《我爱祖国的蓝天》《军营男子汉》《军营春秋》等作品的创作中,在晚会主题作品如《雾里看花》《万事如意》)创作等方面,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阎肃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。
吴可畏:传统文化是新作品的内在“驱动力”
王之明
摄影 袁寒松
傅谨
在此次艺术论坛上,郑晓华发言的题目是《中国书法: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》,关注的是书法在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。郑晓华说,中国书法有双重属性:在生活中,它可以是实用艺术;但是施之于艺术表现,它又是纯艺术(Pure Art),而欧美字母书法,基本上属于工艺美术(Craft)范围,“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先民的杰出创造;在世界各艺术门类中,书法,也许只有书法,可以代表中国人在艺术领域的智慧极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