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艺评论丨与技术的深度纠缠,会令未来的艺术 

综上所述,在当下数字技术语境下,技术与艺术的交融将会愈加紧密。一方面,技术既是艺术创作的工具,又越来越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媒介,所以技术的发展,切切实实地成为推动艺术创新和拓展的力量;另一方面,艺术反过来要求技术帮助其落地,实现其梦想,但同时又非常警惕技术的全面入侵,使其丢失“主体性”的位置。比如在人工智能艺术领域,如何让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,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艺术作品,但又不完全处于一种失控状态,而是使两者之间建构一种良性的“自反”和“互反”关系。

虚实共生:数字技术催生沉浸式、幻觉性艺术体验

作者:傅军(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)

今天,伴随着5G时代的纵深发展,AI人工智能的大面积普及,以及元宇宙时代的迅猛到来,我们所面对的,是物理性的真实存在和数字化的虚拟存在相互交融、虚实共生的世界。在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、人们的思维理念的表达与承载方式不断变革的当下,由科技发展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社会变革,极大地激发了创造的活力和激情。新时代的艺术表现越来越受到技术的深刻影响和塑造,并推动了艺术形式跨越媒体之间的界限。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的深度纠缠、相爱相杀,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发展最重要的趋势。在这种情况下,艺术如何既通过技术的加持如虎添翼,又不丧失自我失去存在感,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。

埃德·阿特金斯“无用之物”展览

编辑:范昕

人工智能艺术的核心是计算机“创造力”培养,而这个前提就是要让人工智能(AI)系统进行大量的“学习”。通过观摩海量艺术史经典名作,储存相关数据。人类根据艺术的门类、艺术的风格以及不同的主题,给计算机制定规则。随后,人工智能凭借这些海量数据,基于特定算法,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程序进行艺术创作。其流程可表述为:数据输入——程序运算——电子设备呈现与输出。因此,人工智能艺术本质上是一种“数据库创作”,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,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,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、模仿和创作。

近日,徐冰在浦东美术馆推出的最新作品《引力剧场》,是一个由1600个金属材质的“英文方块字”组成、视觉纵深度超过60米的巨型装置。这件作品除了体量巨大之外,观众还会被一种强大的漩涡式的黑洞引力所吸引。但与通常作品所不同的是,这件巨型装置,其实没有一个完整看清它的所谓最佳视角,观众只能在想象中完成自己那种上帝式的俯看。运用徐冰自己的解释:“理想的视角在美术馆高空的高空——在每个人心中的观念里。”事实上,为了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,实现艺术家观念性的表达,我们从相关的配套展示中看到,徐冰工作室除了制作透视模型之外,多次借助计算机进行各种不同的构思、实验和分析。

不难发现,数字技术在徐冰手里,是一种辅助创作的工具,但是到了英籍丹麦艺术家埃德·阿特金斯(Ed Arkins)手里,完全成为一种创作媒介,并呈现出数字媒介的鲜明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形式。阿特金斯根据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这个特定历史建筑空间而创作的“无用之物”(Rufuse),全部使用电子游戏引擎编写的软件程序进行艺术创作。他用计算机模拟现实世界中的“重力”,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,算法会自动控制每件物体下落的姿态和状态,以及和地上相撞的方式。更重要的是计算机还可以控制物体下落的速度,使用慢动作让观众看到下落过程中的各种细节;再通过音效强化物体坠落到地面之后,发出的巨大撞击声,取得了令人“惊颤”的美学效果,从而实现艺术家主观性的表达。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,物体的坠落是极其快速与短暂的,转瞬即逝,由于时间太短,其实无法承载什么思考。但埃德·阿特金斯根据他主观表达的需要,有效地利用了软件的可控制性,对坠落的过程进行了一种戏剧化的处理,比如减缓速度、增强音效、夸大细节等等,并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呈现出来,既带着一种忧郁的诗意,又包含了一层深刻的隐喻。

徐冰《引力剧场》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今年年初,在宝龙美术馆展出的“RONG·源-空间艺术展”,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,就是你进入展览现场,首先看到的不是一件件艺术作品,而是感受到一个个由作品与空间共同构成的场域。这是创作者利用新媒体和科技艺术等手段,把展览从视觉的欣赏推向一种全息的“沉浸式”体验。由于技术的介入,全方位地调动了展示空间,从而让空间不只是展览展示的一种功能性背景,而成为一种语言,成为虚实融合、沉浸式的幻觉性艺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上一篇: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大众评论|京剧《庄妃》:传统
下一篇:「冀时评论」十三艺节:为人民抒怀打造“永不落